战争中最忌讳的就是“盲目指挥”,理论固然重要,但实践经验必须居于首位。单凭纸上谈兵,唯一的结局就是军队损失惨重。历史上,有三位被视为国家栋梁的名将,因被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指挥者误导,最终英年早逝。这段用鲜血和泪水换来的惨痛教训告诫后人:任用将领必须毫无怀疑,将军身处战场第一线,掌握的情报远比任何人都多。那些未亲临沙场的人,即便经验再丰富,也无权对前线将领妄加指挥。
在古代,皇权至高无上。有些皇帝为了巩固绝对权威,不懂得在关键时刻适当放权,而事实上,只有这样才能让事情取得最佳效果。
唐玄宗时代,有一位突厥裔大将哥舒翰,他作为突厥勇士,在大唐军队中堪称一大助力。哥舒翰早年生活优裕,直到中年丧父后,才痛下决心投身军旅,开始在河西节度使王倕麾下效力。因其勇猛善战,多次击退侵扰大唐的吐蕃,逐渐获得朝廷重视,官职迅速攀升,封为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,其子嗣和部下也因此得以封赏。
展开剩余72%当时,权臣杨国忠多次弹劾安禄山谋反,同时试图拉拢哥舒翰。果不其然,安禄山最终发动叛乱,叛军势如破竹逼近长安。唐玄宗急令哥舒翰出兵镇压。哥舒翰驻守潼关,冷静分析局势后认为,应坚守防线,静待安禄山内部实力消耗完毕,再乘机击败。因安禄山失去人心,形势尚可把握。然而,杨国忠因惧怕叛军,反复向唐玄宗建议必须主动进攻。
宫廷内的间谍报告也称叛军虚弱可击,但其实敌军只是以少量兵力示敌,以掩护主力隐藏。唐玄宗信以为真,催促哥舒翰发动攻击。哥舒翰则恳请不要轻举妄动,因地方军队尚未集结完毕。郭子仪等大将也极力劝谏皇帝固守潼关,且安禄山已察觉哥舒翰因病不能出战,若贸然出兵,京城将危在旦夕。
但哥舒翰迟迟不出兵,令杨国忠极为焦躁,天天在唐玄宗耳边施加压力。最终,在皇帝多次催促下,哥舒翰只得带病率军出征。叛军设下圈套将其击败,哥舒翰被俘虏。长安城失守,唐玄宗仓皇逃亡,从此大唐盛世戛然而止。哥舒翰则被安庆绪残忍杀害。
北宋时期,金人与西夏交替攻击宋朝,宋军要么抵抗金人进攻,要么远征西夏。名将世家出身的种师中,镇守西北边疆,抵御胡人入侵。宣和七年,金军两路大举进攻,种师中急忙回援朝廷。次年,金军再攻太原,种师中前往增援。当时他察觉完颜宗翰主力南下,只留副将守太原,遂上书请求出战,但朝廷拒绝,认为其想法过于乐观。结果,救援部队被击溃。
数月后,朝廷误判金军将撤退,催促种师中出兵,并责备他不主动出击。种师中不愿背负失职骂名,急忙率军出发,甚至未带足粮草,仓促应令。临近太原时,援军姚古未能按时抵达,原因是其属下谎报军情。种师中军队疲惫不堪,粮草短缺,士气大减,最终溃败,仅剩百余兵力苦守。种师中腹背受敌,英勇战死沙场。
种师中牺牲后,宋军士气一落千丈,陷入谷底。
明朝末年,崇祯帝时期,孙传庭文武兼备,曾因反对魏忠贤离职十年,后被崇祯召回。彼时农民起义蜂起,孙传庭回朝后镇压了陕西的高迎祥势力,稳定局面。清军南侵,崇祯再次召其入京,孙传庭连战连捷。然而,李自成势力仍迅速壮大。
清军多次骚扰,孙传庭抗清不懈,但朝中权臣多有不满,频频阻挠。孙传庭因病耳聋请辞,崇祯怀疑其装病,命其继续训练兵马。朝中小人陷害孙传庭,崇祯怒火中烧,将他囚禁锦衣卫牢中达三年。直到李自成大军压境,崇祯才想起他。
彼时,孙传庭已在陕西加紧练兵,并严厉征税,引发民怨。有人造谣他拥兵自重,崇祯未核实便催促其出征。孙传庭惧怕再遭囚禁,仓促出兵,结果战死。失去孙传庭后,明军再无有力将领,最终败于李自成之手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我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