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传闻,苏联解体时,部分加盟国的领导人并不愿在相关文件上签字,叶利钦便以“谈判”为名,秘密将这些领导人邀请到远离城市的荒郊野外,在几乎被软禁的情况下,暗示他们若不签字,就无法离开。尽管其中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深感苏联解体将带来巨大不确定性,或者是对苏联曾经的光辉时代感到不舍,想要维持联盟,但最终他们也不得不低头签下字,顺从历史的洪流。
在苏联时期,当权者奉行一种类似“平均主义”的政策,尤其体现在教育上:无论是最偏远的山区,还是人口稀少的村庄,只要有一个孩子渴望上学,政府就会为他开设学校,保证他接受高质量的、完全免费的教育。这一政策的贯彻不仅为无数孩子点亮了求知的希望,也塑造了一个广泛受教育的社会。就拿吉尔吉斯斯坦来说,从1936年加入苏联后,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支持。医院、学校、工厂等现代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整个国家几乎在瞬间完成了现代化转型。吉尔吉斯斯坦的百姓从古老的游牧生活转型进入城市,文盲率从不到10%飙升到超过90%,这一进程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,几乎可以称之为奇迹。
展开剩余77%再来看塔吉克斯坦。这个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,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情况类似,在苏联的庇护下也逐渐得到了经济上的支援。1929年,为了遏制乌兹别克斯坦的地方势力,苏联将塔吉克斯坦从其原有的行政区划中分割出来,设立为独立的加盟共和国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,苏联不断加大对塔吉克斯坦的援助力度,塔吉克斯坦的财政和商品消费很大一部分由莫斯科承担,塔吉克斯坦经济与苏联的关系紧密无比,宛如船与水的关系。1980年,苏联的GDP人均水平已达到3549美元,而塔吉克斯坦的GDP人均水平接近1000美元,是当时中国的三倍多,远高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。这个小国的生活几乎全靠外援,一旦依赖的支柱崩塌,它将面临多大的困难,几乎可以想象。1991年,苏联解体时,塔吉克斯坦的抵抗情绪最为强烈,但面对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,它的抗争犹如微弱的水滴打在滔天的浪潮中,注定无法改变任何结果。
随着苏联解体的推进,新兴的俄罗斯利益集团趁机崛起,掌控了苏联约80%的经济资源,并毫不犹豫地切断了对其他加盟共和国的财政支持。1992年,仅一年时间,塔吉克斯坦的GDP便暴跌了四分之一,工厂停工,工人们纷纷上街要求支付工资,却无力从政府那里得到回应,因为当时的塔吉克斯坦政府也陷入了瘫痪状态。吉尔吉斯斯坦的情形更为严峻,经济连续数年下滑,直到最近几年,人均GDP才回升到四十年前的水平。
而比起这些国家的经济困境,更令人心灰意冷的,是那些根本无法看到未来的国家。摩尔多瓦便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例子。摩尔多瓦在历史上曾几度被并入俄国版图,却总能在关键时刻跳出来寻求独立。在“十月革命”之后,摩尔多瓦迅速脱离俄国,曾一度与罗马尼亚合并。直到1940年,苏联通过吞并比萨拉比亚地区,将摩尔多瓦重新纳入苏联版图,建立起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。为了消除摩尔多瓦的独立倾向,苏联采取了包括大量移民政策在内的多种手段,试图将当地的民族文化消融。但最终,摩尔多瓦人被挤到德涅斯特河左岸,斯拉夫人占据右岸,形成了深刻的民族对立。苏联时期,虽然两者矛盾存在,但能相对和平共处;然而,随着苏联解体后,这种民族对立迅速转化为内战,令摩尔多瓦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。
摩尔多瓦不仅依赖苏联的财政支持,而且在苏联解体后走上了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。该国在解体后积极接纳西方国家的“橄榄枝”,并在2006年后宣布全面西化,期望融入西方阵营,争取像过去一样获得经济援助。然而,这个地处东欧的内陆小国,在西方眼中几乎毫无价值。时至今日,摩尔多瓦仍是欧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,更令人担忧的是,新一代的摩尔多瓦年轻人教育水平极为低下,很多人对改变命运的信念已经丧失,他们的最大梦想不过是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,过上平凡的生活。
在这样贫困的环境中,摩尔多瓦的年轻女孩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目标,许多犯罪团伙伪装成职业介绍人,以提供海外工作的机会诱骗她们前往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等发达国家。起初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女孩们欣然答应,但她们很快就发现自己被送到偏僻的小镇,被软禁、殴打和强迫从事色情行业,直至心灵和身体都被摧残殆尽。据统计,摩尔多瓦约有40万女性从事色情行业,比例高达10%。这一犯罪现象在东欧尤为严重,而摩尔多瓦的情况更是严重到令人发指。尽管国际警察组织已多次展开打击,但效果有限。许多回国的女孩由于缺乏受教育的机会,根本无法找到工作,最终只能重新回到曾经的生活轨迹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我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