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2月29日,莫斯科克里姆林宫,普京在国情咨文里对全国讲话,电视全程直播。他把话说得很直,不遮掩战场的难处,也不留太多余地给西方。他强调俄罗斯要赢,把这场冲突定性为关乎国家前途的大事。外界也读到另一个信号:他跟美国政坛的“老熟人”特朗普,关系不再往前走了。
先摆事实。俄乌打到第三年,前线多段拉扯,伤亡和物资消耗都很大。乌克兰在美国和欧洲的支持下拿到了新一轮武器,俄罗斯则靠扩充产能和调整兵力顶着。制裁还在加码,贸易和金融通道更难。这些硬条件,逼着普京在国内把话挑明。
简评一句。普京这次不是讲战术细节,而是做动员。他要全国认定这不是短期冲突,是必须扛的硬仗。因为这个,政府就能继续集中资源、稳住队伍、压住杂音。结果是民众心理预期被拉长,社会动员也更有理由。
接着看外部动作。2024年5月16日,北京,普京同中方会谈,两边公开说合作处在最好状态。能源、科技、交通这些具体合作也在推进。同样,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5月启动了战术核演训,传递的是“我们准备好了”的信息。
简评一句。这是一套“内紧外联”的打法。国内继续咬牙,外部靠伙伴来托底。换成大白话,就是下棋要有帮手,抢地盘要有人看侧翼。这也意味着,普京对西方缓和不再抱期待,尤其不会再把赌注放在特朗普身上。
再看美国这边的事实。4月20日至24日,美国国会通过新一轮援乌法案,总规模超过600亿美元,其中乌克兰拿到大头,拜登4月24日签署。特朗普公开表示援助更适合做成贷款,他对法案不再拦。结果是弹药、防空、远程导弹又一批到位。
简评一句。特朗普的表态不是“递刀子”的戏剧化说法,而是一次务实转向:不做“全盘否”,改做“有条件支持”。因为这个,他在国内党内压力和盟友压力之间,找到了一个自己能讲得通的口径。对克里姆林宫来说,这就是信号:别指望他来劝停。
往下看欧洲。2月26日,法国总统马克龙说不排除派兵入乌的可能,尽管多数国家当场表示不会这么做。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提高警戒,德国加码军费。还有,北约在东翼加固防线,兵力和装备往前线靠。
简评一句。别看口头上都说“防守”,但人和装备用脚投票,越往前站,擦枪走火概率就越高。同样,俄白的演训不是摆拍,对方也在按战备走流程。两边像是掰手腕,力气都往上加。
回到战场事实。乌军拿到ATACMS等远程武器后,打击范围扩大,克里米亚港口、俄境内机场和油库频繁中招。俄军加固防空网,持续打乌克兰电力系统和工厂。结果是互相找软肋,谁都不轻易收手。
简评一句。这不是喊口号,是实打实的准备。攻击更深、拦截更密、补给更忙,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,都会改写一天的前线。因为这个,外界对“突然升级”的担心在上升。
再看谈判。2024年6月,瑞士主办乌克兰和平会议,俄罗斯没参加,会议没产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。后来,各方又试探过人道停火、战俘交换,但都没有打开更大的缝。
简评一句。普京现在是“不许认输”,乌克兰是“不能停手”,美国和欧洲是“不能让乌方倒”。三方下棋各有盘算,夹缝里很难腾出能坐下谈的桌子。结果就是窗口变小,时间变紧。
再说一点被忽视的国内账。俄罗斯把军工产能往上拧,预算压到关键领域,日常生活要跟着让路。美国和欧洲加军费、补库存,民众要承担更多税和物价压力。同样,乌克兰在全国动员的第三年,人力和基础设施的缺口更难补。
简评一句。这场比拼,不只是硬件,也是耐力。谁能撑住产业链、财政和民心,谁的牌就更硬。因为这个,大家都在算细账,不愿意轻易退。
再看“普特关系”。2018年赫尔辛基会面,两人曾在公合互抛善意。后来,选举、制裁、援乌这些议题让气氛一步步冷下来。到了2024年这波援乌法案,特朗普的“贷款说”与普京的“必须赢”摆在桌面上,彼此话语不再有交集。
简评一句。与其说“决裂”,不如说各自回到各自的国家利益。抢地盘、掰手腕,靠的是资源和意志,不靠私人关系。外界别再把两人的私人互动当成变盘信号。
最后看风险点。俄白演训靠近核标尺,欧洲前线往东压,美乌的情报和打击更深入,任何误判都可能把火线抬高。同样,冬季能源和春季补给的周期性压力,会让战场节奏更快。
在敖德萨港外的堤岸边,一台黄色起重机停着,海风把工人的外套吹得鼓鼓的,他靠着轮胎抿一口水,再看一眼手机里的新闻直播,抬手把安全帽按紧。下一个从莫斯科、巴黎或华盛顿发出的决定,会把火压住,还是再添一把?
51我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